主頁 / 修會簡史

誕生

一個土生土長的國籍女修會

寶血女修會,是一個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中國籍女修會,她的誕生與中國人的命運緊密相連,她的存在是為了特別答覆中國人的需要。

早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當香港被割讓為英國殖民地的時代,在香港這塊原屬於中國的獨特土地上就播下了一顆小小種籽,這株幼苗繼續在中國本土的空氣和陽光的覆育下逐漸茁壯成長。

公元一八六零年,首批意大利籍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應邀來港服務,由於不諳本地語言和風俗,未能開展為本地人服務。翌年,一八六一年,有兩位中國女青年譚瑪達肋納及亞納進入修會,願意協助她們工作,其後吸引不少中國女青年陸續加入,成為嘉諾撒仁愛會的第三會,並命名為「寶血會」。譚瑪達肋納於一八六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發願,成為「寶血會」的第一塊基石。這群中華寶血會姑娘﹙「姑娘」是當時人對修女的稱呼﹚隨即展開了在本地的各項社會服務,如協助興辦中文學校、孤兒院、診所、探訪家庭及醫院,以及走到偏僻的鄉間為中國婦女們及兒童們傳揚基督喜訊,足跡遍及廣東沿岸外,更深入內陸至湖北省的漢口等地。這群默默奉獻的「寶血會」姑娘懷著耶穌基督寶血犧牲修和、捨己為人的精神,同時又特別注重中國人的傳統和精神,懷著中國女性簡樸、勤勞、善良、溫順、堅毅的精神,發揮母性的特質,以生命孕育生命,不辭勞苦地為有需要的同胞服務,尤其為中國婦孺作出獨特的貢獻。

一八九零年九月十七日,香港代牧區高主教﹙Rev.Mgr.TimonleonRaimondi﹚頒令批准嘉諾撒第三會之規章,讓這群國籍修女遵行。一九一九年教宗本篤十五世頒佈「擴充傳教事務」通諭,提倡本地教會應有本地主教,及傳教時應尊重當地文化的原則。一九二二年,剛恆毅樞機本此精神在香港成立華南總修院以培育國籍司鐸。同年教區首長師多敏主教﹙Rev.Mgr.DominicPozzoni﹚亦基於同樣精神,協助第三會的傳教姑娘離開嘉諾撒仁愛女修會而獨立,成為第一個在香港教區誕生的國籍女修會,定名為「中華耶穌寶血女修會」或簡稱「寶血女修會」。首任會長為譚加辣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