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人物誌

1978年修會曾發動訪問熟識本會的神長、教友及本會早期的修女,冀能深入本會初期的歷史,有關神長如韓崇禮、潘崇理、劉榮耀、區慈鴻神父很長時間在荃灣堂區服務,那時我們的修女如黃巴爾拔納(即黃嬌姑)曾在荃灣德聲學校任教(現在之荃灣三棟屋舊天主堂側)、亦有石瑪利修女,今期我要介紹的人物就是曾碥瑏和陳四姑。

兩位人物都是在1978年6月分別由招群英及黃漱芳修女訪問她們筆錄的資料,陳四姑和曾碥瑏對修會初期的情況都十分清楚。

曾碥瑏(稱為碥姑)-----黃漱芳修女妳還記得訪問碥姑嗎?

訪問時她是八十三歲的長者,她曾是我們第三會的修女,於1913年由師主教經手收錄她,與文瓊友修女同班。1913年3月25日入會,由嘉諾撒修女輔導,發初願後即被派往鄉間傳教六個月後回港,在學堂教“唐人女”,當時魏媛貞剛領洗,由碥姑教初領聖體及辦告解的道理。曾與林春姑同往海豐傳教(死葬於海豐的那位),路途中走很多路,抵達海豐時病倒,在海豐嘉諾撒的嬰兒院療養一段短時間恢復傳教工作。碥姑常有病,其母希望能進瑪利醫院留醫,但長上不許,後來因健康問題,得恩主教同意,准她出會(1935年),此時碥姑仍繼續幫助主教傳教。

當我們離開嘉諾撒修會時,她曾要求留在嘉諾撒修會,但主教不許,言明彼等入會是協助教區傳教的。碥姑出會前曾在總修院幫忙照顧修生,如呂燃金及郭玫瑰等。碥姑出會後留在惠州傳教。共黨佔領大陸期間,對我們兩位覊留在惠州的修女情況及當時的神長如黃勇牧,馬俊賢及周導文神父的情況甚為清楚,他們如何受監視、被問話、行動受到限制,甚至出外買菜亦不獲准,幸有碥姑代勞,1956年碥姑獲准返港,楊、陳兩位修女從此獨自生活,此時的苦況在我們的紀錄中十分清楚,直至她們返港。碥姑返港後曾在西貢堂區協助傳教工作,那時我們的修女也有和她聯絡哩!

陳四姑書名陳麗華,又名陳志年,接受訪問時年齡是78歲,住於清水灣道安老院,此時她的思路十分清晰。

陳四姑與本會修女之關係:

1922年曾在正教學校任教(西灣河九間石屋)多年,呂燃金、范靈芝及陳慕英都是她的學生,訪問時她盛讚呂燃金沈靜、乖巧、好學和聽教。在正教學校任教期間,聽道受洗,德若翰神父特准邀請會祖譚加辣為其領洗代母,譚若翰納修女為堅振代母。其後亦曾任教紅磡土瓜灣道志學校及灣仔德嬰學校。

1978年我們正致力尋找修會初期歷史,陳四姑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十分細緻,雖然我們大概已知道,但陳四姑所提出的使我們確信修會初期的艱苦,因陳四姑曾與我們同甘共苦。

陳四姑對於初期修女居住的地方也很清楚,《會祖譚加辣修女簡史》中關於初期修女住處P.24有這樣的寫著“幸賴師主教及各位神長鼎力襄助,借出幾間房屋,作為暫時的會院及學校之用,但屋宇過於破舊,且年久失修,住了兩個月,就坍塌了。於是她們便遷往筲箕灣,住宿的問題算是解決了”對於簡史上所寫,我們都是相信,並一直住到1929年總修院落成時才遷往元洲街總修院,由於陳四姑一直與修女同住(因為那時部份傳教姑及教師,均住在九間石屋中),她說坍塌的屋只是一間,修葺後經工務局驗樓批准居住,便由筲箕灣遷回西灣河九間石屋居住直至1929年遷總修院。後來訪問陳麗貞(陳依)修女及陳姆姆,她們都是說我們住在九間石屋至1929年遷總修院,我相信陳四姑所講及陳姆姆、陳依修女的證明,陳四姑所講修女初期一直居住在西灣河是可信的,且1923年至1928年的天主教手冊,都是記錄寶血會的地址是西灣河十字徑而不是筲箕灣。

直至大陸解放後(1949年後),陳四姑在總堂傳教十多年後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