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誌

郭韻芝

1. 在「目前遷葬於主教座的司牧」的單張內,均列寫每位主教在教區內主要的 曾做過的工作。師多敏主教骸骨是葬於主教座堂地下骨窖,該單張均列寫各位監牧神父、代牧主教及教區主教在教區內曾做過的事。該單張對對師多敏主教有以下的字句:

師多敏主教:任宗座代牧(1905-1924)

1922年批准成立國籍寶血女修會:為教區立案修會

在年長修女的傳說中都是說師主教帶領我們修女離開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教 區也如此說,這顯示了師主教在教區服務中,以成立寶血女修會為重要工作,不是一般所說只帶領修女離開嘉諾撒邵麼簡單,前因是什麼,為何師主教要帶我們離開嘉諾撒修會,我從文件中找出相關資料整合與修女共享:

  1. 1860年譚瑪大肋納及譚亞納在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服務期間,她們在工作表現善良,吸引不少女孩子,當時整個教區的神父密切注視,並預期這些女性將會為教會、特別為中國婦女作出很大的貢獻。當時的高神父於1861年7月1日依照嘉諾撒第三會的規章收納她們入第三會。當時的高神父(後來祝聖為代牧高主教)主理教務。
  2. 高主教(1868-1894)及師主教(1904-1924年)都特別關顧第三會修女,如高主教於1890頒令第三會規章給第三會修女遵守。
    1904年師主教從羅馬帶回意大利寶血女修會會規。
    師主教於1905年請廖藻雲神父按意大利寶血會的會章翻譯中文。師主教於1912年批准規章,示意命名:寶血仁愛修女會章。1914年該會章與修女日常祈禱經文合冊印,成為那時期修女的會章及祈禱本(存於總部聖堂大堂)。
  3. 教宗教宗本篤十五於1919年頒布「擴充傳教事務」通諭,主要是本地應有本地主教及傳教時應尊重當地文化,師主教基於此通諭的精神向嘉諾撒女修會省會長表達要將第三會修女成為屬於香港教區的傳教女修會,於是在1919年已開始將初學生帶離嘉諾撒修院遷往西灣河九間石屋,直至1922年6月底才將修女脫離嘉諾撒女修會,獨立成為寶血女修會,並任命譚加辣修女為首任會長。此時期師主教已準備協助本會寫會章,惟師主教於1924年初逝世。
  4. 恩理覺主教履任時,找不到寶血女修會在教廷立案的文件,於是恩主教為我修會向教廷修會部申請立案,至1929年7月19日恩主教按羅馬教廷修會部指示批准修會立案(批准文件存於檔案室—十分珍貴)。
  5. 恩主教更於1929年親自審閱新會章,並於1929年10月批准新會章印行,
    恩主教在新會章序言(拉丁文) ,以下是中文翻譯(都是與師主教有關):

    “這會章內容大部份是由意大利寶血會會章中抽出,作為香港傳教修女之用,由我上任師主教所批准為他在1922年所成立之教區寶血會修女遵守。由於師主教早逝,延誤了此會規正式批准日期,其後我呈宗座代表剛恒毅主教過 目,按聖教法典編制,再由我本人審閱而准印… ”

從以上恩主教在1929年新會章的序言中,清楚的知道師主教在各年期為我修會成立而做了不少工夫。

故此,寶血女修會的成立是師主教完成香港教區發展的一個理想,及上主的旨意。

2. 德若翰神父(Giovanni M. Spada) 又名施巴達神父
近日我查閱存於秘書室的修會地契副本時,一位特別耀眼的名字出現在我眼前,就是德若翰神父,過去整理修會歷史資料時,對德神父已有初步認識,知道他為我們修會做過很多事,分散於不同的記錄中,現將之整合向修女介紹:

師主教任代牧主教時,德神父是副主教,襄助師主教處理教務,對師主教要成立一個傳教區的中國籍女修會一事是很清楚的,對師主教帶領修會離開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相信德神父亦很清楚和多方協助。當我們離開嘉諾撒時,師主教借給了西灣河聖十字徑九間石屋暫住,並有意日後為我們建修院,然未竟而逝(1924年),德神父那時被委任為署理主教,繼續師主教為教區發展要做的事,幫助我們建總修院,給了我們兩幅地即是德貞女子中學校舍的地段(NKIL 579)及寶血醫院和總修院地段(NKIL 1114),德神父於1924年5月將兩份土地贈與之備忘存於修會地契中,是他親筆簽名的,其中NKIL 579地段的備忘清楚寫明要建一間聖堂,這就是寶血堂(深水埗堂區的前身),在建築總修院及大聖堂(樓上是德貞女子中學)期間,德神父負責建築監工;當我們獨立初期,開辦了多間學校,我們的修女是派往學校擔任校長或主任管理校務,因資歷問題德神父才是校長,他協助處理學校對外的一切事務,如與教育司署聯絡等等(關於德神父是校長一事,呂修女的記錄簿寫得很清楚)。 在1926年恩理覺主教履任香港教區代牧主教時,承接師主教協助本會的建設,故德神父亦繼續協助本會,德神父為我們修會的建立,無聲無色的做了不少工夫,過去我們很少知道德神父為我們做過什麼事,所以我一定要向修女們介紹。我們衷感謝他、紀念他、為他祈禱,也祈求他在天主台前代禱。

檔案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