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室(九)

當義工服務的一課 -- 對「盲」與『重建』的領俉

丹心

我在盲人重建院實習期間,曾有一個 下午到「點字出版社」服務,協助他們釘裝教科書。當天就是由一位視障朋友給我示範如何運作,她對工序熟練,操作敏捷,喜樂而有禮地教我,就在此刻,她讓我知道,人對事物的掌握,不一定全靠感觀(視覺)的認知。與此同時我明白:人若能清楚瞭晰自己的真相,並接受真我時,人已開始有跨越的能力,衝破困難,創造新我,也許更可以說是讓自我成長。

短短三個月在台灣盲人重建院的服務過程中,獲益良多,在反思的過程中感悟頗深。我認同佳樂神父在《迎接視茫茫世界》一書中,強調「光明不等於視覺,盲不等於黑暗。」他糾正我以前對「盲」的看法,因為要協助視障者回復光的安全感,第一步,是讓他必須重新認知到,事實上,他根本不是「活在黑暗中」,繼而使之在團體的心理治療方式下,一方面讓他在團體中保留自己的一部份自由,卻又能在團體其他成員分享與反省一些共同的經驗與想法。就在這重建安全感的經驗中,逐步學習行動能力、溝通能力、欣賞能力、甚至職業及經濟地位的回復,最後是完整人格的重建。1

所以真正的「盲」是明眼者的視而不見,我們無法看透事物的真相。正如佛家常言:要透視事物色相虛無的外表,看到真實事物的本質。我認為「盲」何只是視覺上的,也包括了認知方面的、理性方面的、情感方面的、意志方面的、人際關係方面的、政治方面的、宗教信仰方面的「盲」,即是說這些方面對「光明的迷失」。「光」也代表着一種「領悟」及「啟示」,自古以來,人對光就有無限的渴望。在聖經中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跟隨我的,決不在黑暗中行走,必有生命的光。」(若八12) 靈修大師古倫神父(Anselm Grun)給我們解釋:「耶穌告訴我們的是,他把光帶到人們的黑暗的生活中。只要有他的地方,世界是光明的;只要敢跟隨他的人,就不會在黑暗中摸索,就能找到方向,他的生活會更光明、更幸福。」他再引用若望福音第九章1-7節,耶穌治好胎生的瞎子的故事加以詮釋:

「這故事有兩個主題,第一個主題是『泥土』耶穌把泥漿塗到瞎子的眼上是為了要告訴:『你是土做的,只有你接受自己的土性本質,內在的髒,你才能看得見。』『看見』意味着看到根本的事實,尤其是令人討厭的那一面。……只有那些有勇氣探入自己人性深處的人,才能張開眼睛,才會看見自己,看到真實的自己。第二主題是『史羅亞』水池是受洗的象徵,早期教會認為受洗即接受光照,信仰代表着新的視野。相信的人看得更深、更真、更看得透……泥漿和水池象徵着耶穌重新創造人類。耶穌把人重新塑成他當初被造的樣子,耶穌把蒙蔽我們原本光明樣貌的盲點去掉,而這光明樣貌是天主在創造我們時的原始狀態。2」

所以在我的信仰生命歷程中,我常被救主耶穌重建,使我越來越完整成為天主的子女。

在重建院所遇到的每位視障朋友,從那些新入學的學員和已受培訓的校友身上,他們教懂我只要憑着信念,因着愛,我們可以發放無比生命的力量,那遙遠不可能的夢想,有日終會成真。此刻讓我回憶那首我極喜愛的歌曲( The lmpossible Dream )「不可能的夢」:

夢想着不可能的夢,攻擊那打不倒的敵人,承擔那無法承擔的哀傷,奔向那英雄都不敢去的地方,糾正那無法矯正的不義,愛那遙不可及的純與真,即使兩臂乏力,而仍不放棄,去摘那無法企及的星辰。這是我的抱負,要追隨那顆星,不管有多渺茫,不管有多遙遠………為了正義而戰,毫不停留。為崇高的目標,即使下地獄也不怕。而我也深信,只要忠於這光榮的理想,即使我躺下長眠,我的心也會平安清靜。而這世界也會更好一些,因為有個人,雖被嘲笑,且滿身傷痕,仍然鼓起勇氣,全力以赴,追求那顆無法企及的星辰! 3」這對崇高理想的追尋,這永不退縮的豪情熱願,又豈非所有追隨基督的獻身者,該有的精神?

註腳:

1 湯姆士、佳樂神父著,王育瑜譯,《迎接視茫茫世界》,慕光叢書7,「關懷視障研究發展中心」, 民國87/88,頁137-228。

2 古倫神父著,鄭玉英譯,《活像耶穌》,南與北文化,2008年3月二版,頁110-112。

3 電影「夢幻騎士」(Man of La Manchar),主題曲「不可能的夢」(The lmpossible Dream),1972年,2009年6月4日取自blog.xuite.net/yangtsong/blog。